临沧有神韵:茶马古道“小上海”,鲁史古镇新时空
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临沧有神韵:茶马古道“小上海”,鲁史古镇新时空

鲁史古镇

2021国庆假日期间,临沧市共接待游客人数34.49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1.85亿元。

临沧以坐标“两洋分水·太阳转身”为一体的独特地理标识,作为云南新兴的旅游目的地,四季恒春的宜人气候、原汁原味的佤族风情、博大精深的茶叶情怀、和谐原生的人文历史,构筑了“世界佤乡·天下茶尊·恒春之都·大美临沧”的城市品牌。

当今出游,深度体验式的乡村旅游成了一种时髦的选择,打卡古道乡愁秘境,“山间铃响马帮来,古道密林幽深,行走其间,仿佛穿入了历史幽远的时空。”是漫步鲁史茶马古道时的感受。

摄影/董维新

神秘悠远,清秀灵逸

鲁史古镇,有人称它是“茶马古道第一镇”,也有人把它比做茶马古道上的“小上海”。

说起云南的古镇,大理古城、丽江古城、和顺古镇大家都耳熟能详,而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,有茶马古道“小上海”之称的鲁史,随着运输方式改变、茶马古道落寞、一度闭塞的交通等原因,被冠以最神秘古镇的称号,很少被外界所了解。

中原文化曾经在云南落地生根,由于地处边疆,于鲁史而言,反而很好地保留了古城建筑与文化习俗。

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,一个居于澜沧江和黑惠江之间的古镇——鲁史。

这里东南北三面环山,形成于1302年的鲁史古驿道,是内地通往边境的通道,北入昆明,南经顺宁(今凤庆县)、镇康出缅甸,进入东南亚国家。

早在唐宋时,它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条马帮运输线,清朝、民国时为茶马古道。因地理位置险要,鲁史古镇曾一度成为滇西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,被誉为“茶马古道第一镇”。

在茶马古道南道中,临沧市境内茶马古镇有缅宁县(今临翔区)的泰恒镇、(今博尚镇)、云州(今云县)的勐兰镇(今茂兰镇)、顺宁县(今凤庆县)的鲁史镇。

“茶马古道”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概念,在20世纪80年代末,首先由云南的学者们作为一个学术命题提出,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。

1990年,木霁弘教授、陈保亚教授等沿古道考察,为“茶马古道”学术考察活动的肇始。

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理称谓,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,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,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。

鲁史就是在“茶马古道”上形成的历史文化名镇。

鲁史是小众的,到云南的游客中只有少数会翻山越岭来到这里;但它又是闻名的,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,也是大批外国游客背着行囊来这里寻找的诗和远方。

鲁史,原称阿鲁司,根据史料记载,早在明朝(明万历二十六年)在此设“阿鲁司巡检”,辟为街场,明朝有名的户部尚书龚彝就是鲁史人。

清朝年间,鲁史曾设阿鲁巡警司,彝语“阿鲁”意为“小城镇”,后称“阿鲁司”,再后来便转音“鲁史”。

钟灵毓秀,名流荟萃

鲁史古镇距凤庆县城80公里,距澜沧江百里长湖、亚洲深水高桥40公里,坐落在茶马古道向东南亚延伸的要冲。

在滇缅公路通车以前,鲁史一直是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。“一步跨三县,三县闻鸡鸣”,鲁史西接昌宁,南依县城,北靠巍山,东连南涧,居三地州四县之中心,是滇西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货物中转集散地,鲁史驿道的繁荣造就了凤庆茶叶史的辉煌。

  

自古以来,鲁史为顺宁通往昆明、下关、蒙化(巍山)必经驿道,居于明清以来开辟的与国外缅甸、泰国商旅往来的古道上。

村寨之间有骡道相通,往来行人、骡马驮运货物络绎不绝。清代青龙桥建成,鲁史更成为顺宁通省的要道重镇,为保山、大理、临沧三地物资集散地。

抗战期间,鲁顺驿道成为抗战军需物资供给线,军民用物资都从这里进出,集市贸易十分兴旺。

明清以来,鲁史人以茶为生,开设茶庄,长期从事茶叶贸易。1328年开辟的鲁史驿道,每日往来马帮少则数百匹,多至上千匹。

鲁史境内居住着汉、彝、苗、壮、傣等10多个民族,至今保留着各自古老的饮茶方式。

南来北往的马帮驮出茶叶、药材和乡风民俗,运进丝绸、百货,带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。

商品贸易的发达,鲁史逐渐形成了少有的“以民俗文化为依托,集佛教文化、儒家文化、商业文化为一体”的古集市。

古镇内客栈、酒肆、茶馆、饭庄、戏楼、赌场一应俱全,茶马古道上往来的马帮、马铃声、钹锣声通宵达旦,这也是内地客商把鲁史戏称为“小上海”的由来。

历史的积淀使这座被重重大山围住的僻远小镇,具有了一种异于其他古镇的神韵。

厚积薄发,渐入佳境

1693年农历8月初6,徐霞客从现在的保山市昌宁县进入凤庆县境,于8月14日从凤庆县城出发与前往下关的马帮一道走上了茶马古道,当晚住在大寺乡德乐村高枧槽一位梅姓老人家,8月15日一早又与马帮一起乘竹筏渡过澜沧江,翻越骡马萎坡,来到鲁史。

徐霞客用他的文字记下了自己的游踪:蹑冈头,有百家倚冈而居,是为阿禄司……这里的“阿禄司”即为“阿鲁史”,后史书文字记载中简称“鲁史”至今。

1927年,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艾芜南行时,也是与马帮结伴,经过云南驿、鲁史、保山等地到达缅甸。抗日战争期间,鲁史至顺宁驿道还一度成为抗战军需物资的重要供给线,大量的军民用物资都从这里进出。

由于历代名人辈出,鲁史人重视教育,读书的习惯蔚然成风。古镇无论繁荣熙攘还是金粉落地从古至今官吏辈出,虽未至封疆公卿,却也不乏高位大员。

读书科考出仕,古往今来是多少世人毕生追求;诗礼簪缨之家,又是多少人家世代梦想。

在寂寂小镇鲁史,科考出仕几乎是轻而易举的事情,这现象在清代达到了高潮,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,但是镇上人家不论书香富商或柴门农户,家家都有秀才举子的身影憧憧,甚至一门多人已不甚稀罕。

“护国大将军”赵又新、明代户部尚书龚彝、著名翻译家罗稷南、清代书法家罗筱池等历史名人出身于凤庆和鲁史古镇……

时光机旋转到了现在,鲁史古镇子弟供职于政府部门、金融业等行业,其中的佼佼者和身居要职者颇有数量,临沧地级市、凤庆县的基层领导更比比皆出于鲁史,十户人家到有九户家中有国家公职人员。

云大书院摄影/赵艳青

滇红茶香,“抗战”到“礼宾”

茶马古道上700多年的神秘古镇鲁史,因为“茶”,曾盛极一时,如今,也延续着辉煌。

鲁史镇的金鸡村尚遗留有百珠连片的古茶树野生群落,古平村海拔2400米左右的山野上,生长着三千多株野生茶树。

徐霞客曾到鲁史古镇旅游品茶。滇红茶创始人冯绍裘曾到鲁史古镇考察和指导种植、研制优质滇红茶,并在凤庆建茶厂。

1937年,冯绍裘先生来到云南实地调查茶叶产销情况,发现凤庆县的茶叶品质出众,试制滇红成功后第一批茶就是销往英国,在当时以每磅800便士的高价一举成名,当时出口滇红所创外汇,主要用以投入抗日战争,所以滇红又被称为抗战之茶。

1986年,有一款茶作为外事礼宾茶,赠予了英国的长寿女王伊丽莎白二世。在品尝过这款礼茶之后,伊丽莎白将其视为珍品,摆在珍贵的玻璃容器中观赏品饮。此后每年,英国皇室都要从中国订购这款茶,供皇室成员享用。而作为礼宾茶的正是产自云南凤庆县的凤庆滇红。

2021年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十五次会议缔约方大会(COP15)召开之际,临沧推出的宣传片《秘境临沧》,以凤庆锦绣茶王为切入点,深入挖掘临沧生物多样性特色亮点,以时间轴、空间轴为主线,展现不同季节临沧的特色动植物,展示临沧生物多样性和临沧生态文明建设成果。

锦绣茶王

“半为山村半为市,可作农舍可作商”。

鲁史至今保存着临沧最古老、最好的民居与建筑群。

鲁史直到1958年还没有一寸公路,内外运输全靠驿道马帮,马帮文化得以延续。楼梯街的深凹蹄印、四方街的斑驳戏楼、繁复雕花的老宅,演绎着时光的往事,它的存在给了如今的人们一个怀旧的据点。

古镇座南朝北,依山而建,由“三街七巷一广场”构成,三街七巷以四方街为集镇中心,古建筑主要以“四合五天井”的四合院和“三房一照壁”的三合院建筑风格构成,历史保留下来的大户遗址有骆家大院、甘家大院、宗家大院、李家大院,字家大院,张家大院,三街七巷的四合院、三合院、青瓦、古道、小巷、人家等古镇风貌。

鲁史的民宅建筑主要以仿效北方四合院和江浙风格的三合院为主,一楼一底三格三厦屋面,泥瓦封火墙。四合院有花园,三合院有花台,并绘有壁画、诗句、对联,求其家宅方圆,藏风聚气,暖和兴旺。

同时,民居建筑模式受到大理白族文化的影响,也兼具南诏风格的建筑群落。“村井春啼鸟,人烟午唱鸡”、“含笑看人生,平心尝世味”,这是鲁史人家常贴的对联。

昔日茶马古道,今日“一带一路”

随着大临铁路、墨临高速公路先后建成运营,临沧外来游客井喷式增长,秘境临沧旅游被迅速“激活”,独具一格的乡村游和茶文化,一度称霸国内旅游头条,成为省内外关注的焦点。

如今,茶马古道给临沧留下的隐秘岁月仍然影响着后世,留在那些曾经被马帮岁月深刻雕刻过的城镇里。

在“一带一路”的建设背景下,临沧的区位优势正在凸显,依托国家“一带一路”的建设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,借助国家赋予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航标,临沧茶将进一步走向世界,让曾在茶马古道上演绎的传奇,继续光彩夺目。

茶马古道重镇鲁史所积淀的历史文化的非凡价值,是凤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自然风光、民俗风情、历史遗迹以及多元文化景观,都是凤庆文化的补充与延伸。

鲁史是这样一片净土,这里远离世俗纷扰、恬静闲适,相信在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后,已经被更多人所熟知,也必然成为更多人的向往之地。

来源:临沧新闻网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

Baidu
map